首页> 资讯中心> > “干货”内容精辟 有时却也难以下咽

“干货”内容精辟 有时却也难以下咽

干货一词本意为使用风干、晾晒等方法处理过后的食品。而今网络上则形象的将内容实在,实用性强的文章统称为“干货”。往往此类文章一经发布,都会引来大量赞扬之声。然而并非所有人均对此反响热烈,部分人认为看过之后大多处于一种不明觉厉的状态,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。我们该如何看待及运用“干货”?林克艾普大数据平台将为您解答。



目前大众越发偏好实用类内容

 

林克艾普大数据平台调查,近年来人们对于各类内容的关注点越发向高实践性靠拢。浏览或点击时,偏爱“干货”类文章人群占比53.6%;喜爱观点立场鲜明清晰类占比31.8%;而平时阅读开放式或易引发讨论类内容仅占11.4%。



缘何人们开始爱“干货”?

 

由调查结果可见“干货”内容地位稳固,据林克艾普大数据分析,人们偏好它出于以下几类原因:1.目前软文及水军泛滥,满篇内容华丽却并无太大意义,而干货文章内容与标题高度一致;2.干货文章内容以结论居多,精髓已浮于表面;3.因精髓易得,省去归纳总结时间;4.结论大都出于实践后的汇总,对于实际应用指导意义很大,并非纯理论性质。



有时“难以下咽”的原因

 

对于此点估计会有不少人纳闷,如此实践性极强的内容,把道理方法都告诉你了照着去做就是了,有何难以理解的?然而这就像小时候的某些课本教材一样,“由此可得……”便是一大段结论接踵而至。直接拿去做题就是了,但对于想求甚解的人来说就要付出很大功夫。据林克艾普大数据平台调查,认为干货对自己帮助并不太大的人观点大都集中于:觉厉却不明、难以理解、不足以说服自己导致运用时并不得心应手。



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

 

对于那些已经在“干货”文章所要表达的观点的领域中苦心钻研过的人群来说,它可以起到让人恍然大悟,豁然洞开的感觉。这也是“干货”内容最让人称道的一点。不过若读者并没有下过一定的功夫和努力,或本身经验阅历不够,就会产生理解障碍。



儿时的老师曾对我说过一句话:“买辅导书,先要看它后面对于答案的解答部分写的怎么样。”后来我才对这句话有了更深的理解,好的辅导书就是要让人明白结论是为何所以然的。这样结论才会深深的在脑中留下烙印,成为自身知识体系的一部分。有时我们会对于文章中的举例产生厌烦情绪,认为“我已经知道了,不就是要表达那个观点么”,但正是这些不那么干的部分帮助我们最终掌握的结论。


人们偏爱干货内容也出于越发懒于思考,毕竟可以拿来就用,为何要去管它是如何来的。但没有经过思考的知识就如无根浮萍,且针对的问题较具体,碰到不同情境便难以套用。若想把智慧留住,一是再对问题多加思考,二是多去挖掘实例,结合自身经历把文章中的观点变的有理有据。